契丹族(英语:Khitay)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,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。
初期以畜牧业为主,到辽代中叶以后主要为半农半牧。早期分契丹八部, [1]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。唐太宗以后,唐置松漠都督府,赐姓李。大贺氏联盟瓦解后,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,依附于后突厥汗国。 [2]天宝四年(745年),后突厥为回纥所灭,此后百年间,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。唐末,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,于后梁开平元年(907年)即可汗位,神册元年(916年)称帝,国号契丹。大同元年(947年)辽太宗改国号为辽, [3]统和二年(984年)又改称大契丹;咸雍二年(1066年)复号辽。 [4]天庆五年(1115年),女真族建立金朝。在金军的进攻下,辽朝于保大五年(1125年)灭亡。辽亡前的保大四年(1124年),辽宗室耶律大石称王,并迁徙西域,延庆九年(1132年),耶律大石称帝,史称“西辽”,又称“哈喇契丹”,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。西辽于金兴定二年(1218年)为蒙古所灭。 [5]契丹人髡发,服装的主要特点是窄袖、短衣、著靴、左衽、佩蹀躞带。 [52]契丹人住所为毡帐,皇帝的行营称为捺钵。随着辽朝的灭亡,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。
公元前215年,匈奴被秦将蒙恬赶出河套地区。秦末汉初,匈奴强大起来,屡次进犯,对西汉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,并控制西域。在汉武帝前期,匈奴被汉军击败,退出漠南。公元前119年,漠北之战,霍去病“封狼居胥山,禅于姑衍,登临翰海” [1]。在汉武帝晚年,匈奴击败汉军,重新掌控漠北。在汉宣帝时期,匈奴分裂,五单于争立。公元前53年,南匈奴首领呼韩邪率众投降西汉。公元前36年,西汉灭北匈奴郅支单于。在东汉时,匈奴再次分裂为南、北匈奴。公元48年,南匈奴首领醢落尸逐鞮单于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,被安置在河套地区。而北匈奴还是叛服不定。公元87年,鲜卑大破北匈奴,漠北又发生蝗灾,北匈奴开始“大乱” [2]。公元89年,窦宪大破北匈奴,迫使北匈奴西迁,班固在燕然山(今蒙古杭爱山)南麓勒石,铭刻《封燕然山铭》纪功。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。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建立了胡夏政权。
西夏(1038年 [147-148]—1227年 [149]),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,自称“邦泥定国”或“大白高国” [1]。因其在西北,故称之为西夏。
[2-3]前期和辽、北宋,后期与金朝、南宋并立。历经十帝,共189年。从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, [150]李氏政权共计346年。唐末党项拓跋首领李思恭因平定黄巢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, [150]赐封五州之地。党项先后臣服于唐朝、五代诸政权与北宋。五州之地被北宋并吞后,李继迁出走创业,990年被辽朝封为夏国王。 [4]陆续占领河西走廊诸州。1038年,李元昊称帝建国。 [100]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获胜,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。夏毅宗到西夏崇宗初期,大权掌握在母党梁氏手中。西夏因为皇党与母党的对峙而内乱。金朝崛起后,西夏改臣服金朝。夏仁宗期间发生天灾与任得敬分国事件,但经过改革后,到天盛年间出现盛世。 [5-6]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,西夏最后于西夏保义二年(1227)亡于蒙古。 [7]西夏疆域范围在今宁夏、甘肃、青海东北部、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,占地两万余里。对外关系上,表面对辽宋金称臣,实则对内独立称帝。前期与辽和北宋经常发生战事,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,后期与金并立,末期受蒙古的威胁。从宋初李继迁到李元昊建国,党项社会完成了由氏族公社所有制向封建所有制的转化时期。 [8]元昊建国标志着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领主制,乾顺以后,进入封建地主制,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。从清末开始,对于西夏的考古研究不断发展,形成了十分热门的西夏学。